《BOOK-心理》消費者行為是可以被操控的!? CH2-0

人都是不理性的
我一直主張,人其實跟猴子是一樣的。

為什麼呢? 猴子看到香蕉會很興奮,人看到錢也是,男人看到美女也是。大體來說,人就是動物,只是,一直強調自己不是動物,我們是理性的人類。事實上,大多數我們的決策或行動,都是透過無意識的大腦指令去完成的,這些出自於我們動物本能般的本性。所以,我們喜歡美的事物,無意識幫了美麗的女服務生加分,即便旁邊那位長相普普的服務生,給了你相同的服務。
傳統經濟學家,都以人是理性去做前提,來推斷人們是如何做決策的。但是,2017年的諾貝爾經濟獎得主理察.塞勒(Richard H. Thaler),透過許多有趣的實驗,以「行為經濟學」去探討人類決策的不理性面,從多個主題: 損失趨避、心理帳戶、賽局...等,也引起廣泛討論及研究。
於是,在思考及決定的過程,我們的心與大腦,許多時候帶著「偏誤」,而產生自我製造的「陷阱」。
哈佛大學教授杰拉德.札特曼(Gerard Zartman)提出「九五(潛意識):(意識)法則」,指出以潛意識來做決策再轉變為行動的事情,壓倒性地多,人的腦容易受到情緒、認知偏差...等給影響,進而影響購買行為。也就是說,如果可以理解大腦運作,就可以有效掌握人心,進而操弄購物決策黑箱。
到底,人們有多不理性呢?

瞎子摸象

故印度的《涅槃經》裡,有一個瞎子摸象的故事。一天,馴象人牽著一頭大象路過一個村子,消息傳到瞎子耳中,就一起求見馴象人,希望可以親手摸一摸大象,好讓他們知道,大象是什麼樣子。馴象人答應了,帶著大象到他們的面前,幾個瞎子興奮地各自往大象走去,因為大象實在太大,有的人抓到尖銳的象牙,有的人碰到像石頭般堅硬的象頭,有的人握到大象的鼻子,有人摸到了大象如扇子般的耳朵,有人碰到大象強壯的軀體,有人觸到大象的腿,有人則是抓到大象像繩索的尾巴,他們仔細摸索並喊出讚嘆。這些瞎子在馴象人離開後,七嘴八舌討論著摸象心得,摸到象牙的瞎子,反駁摸到大象耳朵的瞎子,不認同大象像扇子的論點; 摸到象身的瞎子,反對摸到象腿的瞎子,說大象是一堵牆。而最後抓到尾巴的瞎子,卻笑著說大家都錯了:「大象又細又長,像一條繩子。」
最後,誰也不服誰,認定自己肯定是對的,最後氣呼呼地各自離開。
心理帳戶
前一陣子,因為一些開銷,導致可以使用的金額較不寬裕,讓我開始感受到,必須得謹慎花費,包含在外食,每一餐可以花費的金額,得壓在一個數字以下。那天,好朋友約一起吃晚餐,選了一間西門町的老牌日本料理店,這跟原來我設定簡單吃個套餐,可能兩三百元,有點落差。於是,看著菜單的價位,有點猶豫不決,簡單點了三四道菜,也算是兩人有吃飽,結果,結帳時,一個人必須付到700元,朋友似乎知道我的狀況,就買單請客了。
回到家,打開了電視的網球頻道,許多朋友邊看球賽邊玩運彩,於是,我也加入這個行列,忍不住就下了五千元,可惜,結果是悲情的,奪冠的球員笑得合不攏嘴,我則是比拿了第二名的球員,心情更灰暗。
到底,明明上一刻,我還在為了錢的事情煩惱,下一刻,我卻花了五倍以上的金額,一擲千金去賭博呢?難道,晚上的我,沒有苦惱了嗎?其實不是,是心理帳戶,給了我一個很好的理由,去做了這個很不理性的決策。
這個狀況就像,許多小老闆,在決定幾千元行銷案投資時,可能猶豫不決,但對於全家要花費幾萬元,去日本家庭旅遊的毫不猶豫。於是乎,看起來花這幾萬元,是小於花幾千元的行銷費。

隱形的帳單
許多台灣店家,開始使用非現金支付,像是信用卡、悠遊卡、LINE PayApple Pay...等,這類提前或是未來支付。簡單的說,就是開始讓我們習慣不掏出現金。這個方式,雖然店家可能要支付些微的手續費,約莫0.5%2%左右,但是,改變顧客的消費習慣,確實給了商家一些好處,例如不用準備那麼多零錢、不怕被偷竊或搶劫,以及,最重要的是,消費者花錢不會痛,就花得更順手-反正,付錢是之前,或是以後的事情。
這就是隱形的帳單-這筆費用是存在的,但在你消費時感受不到,只是,總有一天你需要去付錢。在消費的時候,同時會有購買得到商品或服務的愉悅感,以及,支付出代價(也就是錢)的痛苦感,為了消除後者,讓客戶做預付或是未來支付的方式,讓我們在花錢時,不用理性地去思考,只要感性地去買就對了。
於是,賭客們在櫃台,用現金預換了籌碼-看起來像是小朋友的玩具,然後,你帶著一個個價值5美元、25美元、100美元的賭場籌碼進場,在俄羅斯輪盤的賭局中,透過籌碼的增減,取代的是每一次你輸了賭局,莊家伸手跟你討錢,這種直接又強烈的痛楚。或是,上班族先存了幾百元在悠遊卡內,方便自己在超商買咖啡、零食,降低付錢的知覺。或者,透過儲值,學生們在玩線上遊戲,會情不自禁地買高級付費的英雄裝備。甚至,在購買3C電子產品時,可以使用信用卡零利率,或是,先買了隻iphone,再用高話資方案去慢慢扣款,之後每個月在電話帳單繳還。
愉快的消費

人們透過消費產生「快樂」,買了汽車方便上班、買了spa服務讓自己放鬆、買了Prada的包包讓自己裝扮時尚...等。但是,相對的,為了得到這些產品或服務,會發生支付金錢,而造成「失去」而不愉快。

會痛,才知道自己受傷了
當我們被養成了消費時,不需要立刻付出代價,也就是可以在過去的某一天先支付,或是,在未來的某一天再償還,這種情況就宛如戰士吃了止痛藥,在與敵軍廝殺了一天後,才發現自己背部已經中了幾刀,失血過多而亡,失去痛覺反倒讓自己致命了。錢的使用,也是如此。當我們需要每筆每筆去支付零食、飲料、咖啡或輸掉的賭金時,我們會知道,自己的皮夾正在失血,當我們需要全額,花幾萬元去付一隻最新的iphone,我們可能立即就感受到,這等同一個月需要努力的工作,而放棄購買。
航空信用卡的誘人陷阱
自從,辦了一張信用卡後,我開始認真集點了。一張航空信用卡,可以累積哩程數,兌換機票。有了這張卡後,我消費習慣明顯改變了,我去餐廳,會主動關心可否用信用卡支付,甚至,我情願吃飯時朋友們給我現金,我去用信用卡結帳,即便我每個人少收了幾塊錢。或者,在消費時,會說服自己多花一點沒關係,因為,我是在累積哩程數。我把所有的消費集中到這張卡片,甚至,連電話費、加油費、稅單、學費...等,只要可以刷卡的,一個都不放過。
信用卡消費,讓我不在當下為了錢的付出而痛苦。而哩程數的累積,變成一種樂趣,跟一種值得努力的事情。直到我拿到超額的信用卡帳單那刻,我都還會說服自己,是為了換機票而努力,即便自己連要去哪一個城市都還沒有想好。
超商的消費陷阱
下午茶時間,到辦公室旁的便利商店買杯咖啡,剛巧看到「第二杯六折」,心中浮現了:「哇,賺到了,六折,不如買多買一杯。」一會兒後,發現手上持著兩杯拿鐵,只好拿了多出來的一杯轉送同事。但是,仔細想想,第二杯六折,等同於兩杯八折,但如果是這個優惠,肯定不會這麼快速就掏出錢買單了。除此,超商架上的促銷卡上,斗大的紅字「10元」,一包幾十元的零食,只要10認真一看,才發現旁邊有黑體小字「加購價」,不管如何,你的眼睛已經被吸引了,超商業者的計謀成功了。
相同的,百貨公司的周年慶,許多人也會因為「消費五千送五百」,讓我們忍不住就為了要湊到滿額而去努力消費,但仔細想想,不就是九一折,連九折都不到! 更何況,萬一超過滿額的數字,折扣就下降了。更邪惡的是,禮卷有些是可以當下使用,有些需要在下一個指定時段內才可以使用,且必須「再次消費」,如果到時過期了,就等同是你自己選擇放棄。
又或者是,在買中古車時,遇見兩位業務員,一個表示這台售價18萬的車子,已經無法做任何優惠,與另一位,先把售價定在20萬,最後讓你便宜2萬買到的業務,何者讓你更開心了?
小學生程度的數學能力
幾年前,因為國際紙漿價格上漲,國內衛生紙業者醞釀漲價,反映原料成本,卻造就的「衛生紙之亂」,讓台灣在短時間內,因為不理性搶購,發生了衛生紙嚴重缺貨狀況。以10%~30%漲幅,一串衛生紙從200元變成260元,小家庭一個月用量約一串,理性思考一下,在這種情況下, 挨家挨店找衛生紙,所花費的時間、油資、精力,去瘋狂搶購符合經濟效益嗎? 不如每個月少喝一杯咖啡就好。

飢餓時逛美食街
而我們也常常在點餐前,因為飢腸轆轆,看到什麼都想吃,而在上菜後,才發現到滿桌的菜,根本吃不完。《Food Quality and Preference》刊登沙拉戈薩大學(Universidad de Zaragoza)的研究,發現在肚子空空時的食物採買,會高於平常。
不可能的價錢
在逛街時,看到販售寢具的攤販,有著一張寫著「通通50元,不用懷疑」的廣告單,心中雖然知道,怎麼這麼大的一套床單或床套,就算是瑕疵品,也不只五十元,一個貪小便宜的心態,卻讓我不自覺地往人群裡靠了過去。聽著老闆講解展示著不同花樣的床單,用手觸摸著,一位客人心動了,掏出了一千五百元買了一組,這遠遠幾倍高於五十元,可是,他還是欣然跳入老闆的陷阱而且上鈎了。這就是人性,無法抗拒自己的內心,就像飛蛾撲火般,心之所向,身之所往。所以,在真實世界裡,人無法是個理性的經濟人。人在很多時刻,被商業活動、行銷宣傳、促銷優惠、群眾力量...等給影響, 做了一些自以為很理性的行為,但事實是很不理性的。
中餐的上限
一天,在台北選了一間日式食堂,在門外看了一下,發現一份主餐約一百初,小菜也在三十元上下,覺得挺平價的,就走了進去。正是用餐的時段,一進餐廳,發現不同一般的日本料理店的入座點餐,是跟自助餐一樣,是有個選餐動線,想吃什麼就夾什麼。於是,我跟著主動線排隊,一開始是配菜區,接著再選擇主菜,然後是主食(如白飯或烏龍麵)跟湯品。第一站,有各式的小菜可以選,如可樂餅、烤魚、炸物、泡菜、海帶、飲品、酒類...等,價錢從三十到一百五十元不等,由於,動線前進很慢,你的眼前一堆"食物",一直誘惑你,加上前後左右的客人,出手把食物端到餐盤上,內心跟餐盤的空洞,就讓我情不自禁,又多拿了兩樣小菜跟一瓶水果酒。到了第二站,開始選主菜與主食了,有牛肉漢堡肉、雞腿排、豬排、唐揚雞...等,價位在一百到兩百元之間,我選了一份咖哩豬排與白飯,繼續前進,到了最後一站,味噌湯的標誌上寫著:「日本名醫推薦-每天一碗味噌湯最好」,反正,才二十五元,又忍不住加了一碗。到了櫃台結帳,才猛然發現,本來自己進來前打定主意,消費在一百多元,居然在一連串的設計下,我花了三百元,足足是我本來的預算三倍之多。更誇張的是,我幾乎是吃到肚子撐,才勉強吃光所有的食物。
原來,在門外的廣告,一份主餐一百初,是只提供給外帶,而且要提前兩小時預約才有的。而把三十元的小菜,與幾十元的類小菜放在一起,製造出都是配菜的錯覺,而且,故意讓你在選主菜前,也是怕你因為先選了主菜後,就會意識到小菜是多餘(可能自己吃不下)的可能性。
當天的中餐天花板,因為肚子餓、群眾、菜單設計,以及排隊動線,不自覺地就破功了。從簡單吃飯,升級成豐盛的日式料理,店家成功把我吃飽的需求,轉化成滿足各項類別的需求,從主餐、主食、小菜、湯品到飲料通通都想達成。
為什麼自助餐比較貴
另一個有趣的現象,就是在自助餐的消費,往往高過便當店。由於便當店是制式化的菜色,可能當天有什麼食材,或是當季什麼青菜價錢划算,就會當成便當的配菜,而極有可能三道內就有一道,是你不愛的料理。相反地,自助餐店給了你選擇,幾十樣到上百道菜,從主食到主餐到配菜,因口味、心情、天氣...等,都可以依自己所喜歡的組合。
像臉盆一樣大
在公司附近,開了一間麻辣燙,也就是滷味,店名叫做小姊姊麻辣食堂,外面張貼了一張「凡消費就送招牌鴨血或秘製嫩豆腐,擇一」,因為肚子不是很餓,想說簡單點了幾樣,還可以得到一份鴨血或是豆腐,內心中就覺得自己賺到了,毫不猶豫就推開了門進去。一進到店內,有二台如火鍋店開放式的冷藏櫃,滿滿不同的食材,整齊且豐富的陳列在我的面前。相較一般傳統滷味攤,只有平放的滷味架可以選,或是,只有文字菜單讓你挑,這裡根本是滷味界的旗艦店。我拿了夾子與臉盆,對,不要懷疑,就是臉盆大的裝菜籃,無論你夾多少,都無法掩飾強大的空虛,為了填補,只能一直夾一直夾,一下看到自己愛吃的,一下子覺得自己沒有吃到蔬菜,就東夾西夾。到了結帳區,老板娘把臉盆大的菜籃秤重,不同於滷味單品單價的一般計價模式,讓我無法去做比較,只能默默接受最後的價格(也不知道自己是吃貴還是吃便宜)。但是,免費喝到飽的百事可樂,又讓我有可以喝回本的喜悅(畢竟外頭滷味,是沒有提供免費飲料)
最後,本來想要點幾種來簡單吃一下,不知不覺,又發生了超額點菜,造成吃到很撐的悲劇。

貨幣幻覺
2009年,剛到達美國讀書時,匯率135元,於是,上餐廳吃頓飯,都是二、三十元就好,面額較小,就覺得消費時心情輕鬆愉快,甚至小費給起來都特別阿莎力,畢竟一元、一元的給,心都不會痛。相反地,在2018年到了韓國,午餐的石鍋拌飯要價10000韓元,嚇都嚇到差一點吃不下去。不過後來想想,約台幣250元,比起在美國隨便一餐就要7001000元,反而親民多了。所以,金錢的名目價值,居然大大影響了人們在實質價值知覺,而因貨幣面額影響消費者情緒及購買意願。
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