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BOOK-心理》大排長龍的餐廳,有種好吃的錯覺? CH2-3


假使在辦公室旁,有一家店餐廳,每每經過都有長長的人龍,你會有「加深」想吃的欲望嗎?
是因為好奇心、安全感、或是,為了要有社會認同(Social Proof)?
好奇是什麼原因,讓這麼多人甘願排隊,而值得排隊的餐廳,裡面肯定有美食,稅值得讓我們親臨的特色。
還是,因為已經有這麼人的認可,應該不會太差。就算去吃完後,並沒如同想像中的好,反正,我也不是唯一一個人,好險,還有這麼多人跟我一樣犯錯。
或者,不想錯過辦公室的話題,以免大家在談這間餐廳,自己被冷凍在旁。

無法抗拒的社會認同

投資界有一句話:「人多的地方不要去。」
可是,在現實生活中,人多的地方,反而讓我們更想加入。
在遠古時代,人類相對其他動物,其實相對是弱小,速度不快、不夠兇猛,需要靠群體合作,才能生存,為了獲得社會認同及避免被排擠,而造就社會主義大於個人主義的現象,遵循團體的意見及行為,即便很荒謬的事情,當大家都做了,不做的人看起來反而異類。至今,產生了「社會影響」,使得個人去遵循、順應及服從。

爆米花婆婆的智慧

位於新竹東門圓環的爆米花小攤,往往經過的時候,都是大排長龍,買了幾次,價錢合理,口味也不錯。有一次,在烈日下,排隊排得我滿身大汗,終於要輪到我時,阿婆慢慢打開爆米花機,在鍋內加入奶油後,放入專用玉米粒,再加入些許的糖,過了幾分鐘,等到鍋內發出啵啵啵聲響時,迅速地把爆米花倒出後,才慢慢分裝給客人。於是,我忍不住對爆米花阿婆說:「妳可以一次先準備多一點的爆米花,可以快速消化客人,這樣大家就不用等這麼久了。」沒想到,她笑著對我說:「現爆現裝,一方面客人看得到,另一方面,因為等待造成的隊伍,吸引到圓環路過的民眾,就有更多客人了。」另外一次夜市的經驗更特別,一台攤車前,有許多民眾在排隊,我與朋友看了看,卻不清楚到底是在賣什麼食物,但想說居然這麼多人排隊,我們索性也上前排隊。
群眾效應(Herd behavior)
又稱羊群效應,泛指人們受到多數人思考或行動的影響,而跟隨大眾。
一天中午,你到了一家沒有去過的餐廳,菜單上,有海鮮麵、牛肉燴飯、鴨肉米粉...等,但不知道要選什麼的時候,你是不是偷偷用眼角餘光,掃視其他人吃的食物,如果當下比較多人點鴨肉飯,除非是自己不吃鴨肉,否則應該就是會去選擇鴨肉飯了。「因為大家都這樣做」的心態,讓你覺得跟著大家比較安全,就算是出錯了,也是大家一起,就不會顯得自己很笨了。
所以,換句話說,大家很喜歡跟著大家。所以,這就變成商人可以操作的,只要在話數上,補上一句「大家都...」,這樣,就會讓這個消費者覺得,大家都做了,所以,我就算做也是很合理; 從另一個角度,大家都做了,萬一我不做,是不是哪裡有問題。例如,一位賣中古車的老闆,在銷售出汽車後,就會詢問是否需要「順便」增加一些小設備,如倒車雷達、衛星導航GPS、七合一電視娛樂套裝...等,這些的價位落在幾千到萬元之間,就會讓客人花了一台汽車要價幾十萬,相較下就是小錢,而大家都會添加,讓車子在使用上可以更安全與舒適。而本來猶豫的客人,聽到其他人都花了,也就給了自己一個很合理的解釋去加購。
大家的力量
「大家都說」、「大家都這樣」,這幾句話,彷彿是一句魔咒,讓你不得不去跟風。
不過,讓我們冷靜思考,這其實有幾個問題:
首先,到底是多少人,才能代表「大家」? 3人跟300人,就是一個很大的不一樣,不過,因為大腦會簡化,就不會特別去懷疑或思考,到底是多少人做了這件事。所以,聽到「大家」這兩個字,彷彿就是按下啟動鈕,就很容易相信了,接著,就是按照著大家的想法或行為去行動。
第二,大家說對的事情,大家都做的事情,難道就是一個正確的嗎? 在外國有一個實驗,稱為「煙霧室實驗」,是由心理學家約翰達利(John Darley)與畢博拉塔內(Bibb Latane)設計,在實驗裡,被研究的人被安排坐在一間房間裡填寫問卷,突然,房間內開始有濃煙,且越來越重。實驗有三種設定,第一種是只有一個被研究者,第二種是三個被研究者,第三種是安排二位工作人員假扮成被研究者,與一位被研究者一同待在一個房間,而這二位假的被研究者會無視煙霧,繼續填寫問卷。研究結果是,在獨自一人情況下,75%的被研究者會離開房間;三人在場的情況下,有38%; 而在最後一組的二位假的被研究人員,只有10%會離開房間。
第三,大家都在看的壓力,趨使我們想做跟大家一樣的事。一旦我們跟著大家做了,我們開始拋開理性與責任,因為我們只是跟著大家在做,如果有錯,那錯不在我。
「萬人推薦」、「千萬銷量」、「名人御用」...等,都是透過群眾效應,讓人們不加思索,看到影子就開槍。
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