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BOOK-價值》哥,喝的不是咖啡,是浪漫 CH1-1

200萬的咖啡店

一天,許久不見的高中同學,打了通電話給我,因為知道我在創業及行銷上的專業,約我出來喝杯咖啡,向我討益一下創業的事宜。見面後,他娓娓道來,他與一位喜歡咖啡的朋友,要合夥開間咖啡店,不過,他是位補教界的數學老師,跟餐飲經驗壓根都沒半點關係,我就很好奇,為什麼想要開咖啡店,他回答我:「因為我們喜歡咖啡。」在繼續聊了一會後,我發現他們兩人都沒有在咖啡產業,有任何經驗,也沒有創業過。也就是說,他們兩人是做生意的菜鳥,還是咖啡新手,這樣問題可大了。對於一個200萬的咖啡店投資來說,他這個決定可能關乎100萬,這可是要讓他在補教業辛苦個一年。
我接著問了他一個問題:「你們要賣的是什麼?」他回答:「咖啡」。我又接著問一遍:「你們要賣的是什麼?」他滿臉黑人問號,回答了一樣的答案一次:「咖啡」。最後,我又問了一遍相同的問題,他臉色鐵青,看著我再說:「咖啡」。此時,我看著他,斬釘截鐵的說:「那我勸你不要投資了,因為,這間店必倒!」
原因是,除了他本身沒有相關餐飲經驗之外,對一個創業菜鳥來說,他選了一個最競爭的產業。如果以台灣微型創業排行來說,咖啡店肯定是名列前幾名的創業首選,也就是說,在市場上,既存的競爭對手相對來說就多了,更別提同期的要從事咖啡事業的新手們,也是虎視眈眈。
那麼,這時候要問自己,消費者為什麼要跟你買? 除了,可以透過6W2H去檢視(如我為什麼要開咖啡店?要開在哪裡?要什麼時候開店?要賣什麼?要賣給誰?誰來經營?要花多少錢開店?如何經營?),回到問題核心,你該要很清楚知道,你在賣什麼?
簡單以賣咖啡為例子,便利商店一杯咖啡,以中杯熱拿鐵為例,價錢為45元; 星巴克一杯要120元; 薰衣草森林一杯180元; 而位在義大利威尼斯的花神咖啡(Florian),一杯要價近500元。那麼,他們差異是什麼?為什麼同樣是一杯咖啡,價錢可以差到十倍?

純賣產品或賣服務 

我們拿星巴克中杯的熱拿鐵來拆解成本,約用到20克的咖啡豆,300毫升奶沫,加上糖包、紙杯等,一杯拿鐵的原物料成本不到23元,賣一杯星巴克等級的熱拿鐵,你的成本是23元,如果售價訂35元,毛利率就有34%。也就是說,如果單純只有提供熱拿鐵這個產品,消費者合理只會付35元,不會再多了。這也難怪多年前,壹咖啡可以35元外帶式平價咖啡崛起,因為35元肯定還有賺(基本上,壹咖啡使用的原物料可能更低。)
而以消費者立場來說,如果可以喝到一樣的熱拿鐵(原物料相當),那當然會優先選擇價錢低的,因為CP值最高。
最悲慘的是,台灣許多的老闆們,通常停留在這個層次,用成本來決定他的產品價值,進而訂定價錢,即成本加成定價法,以生產成本或採購成本為基礎。
假設,此時這位老闆立刻在星巴克旁邊,開了一間裝潢跟星巴克一模一樣,叫做"猩巴克",號稱使用的咖啡豆、牛奶、糖包、紙杯都比星巴克高一級,成本高了三成,也就是成本是30元,但售價與星巴克一樣。扣除掉品牌的優勢,我們來猜想一下,這間店的下場會是? 我想答案很清楚,大家還是會選正牌的星巴克。 純產品或服務,是不會太有價值的,所以,也不會有好的價格。
那麼,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,那為什麼大多數客人,還是選了星巴克?而不是成本高多了三成(就是品質較好的)的"猩巴克"?

我買的是咖啡,但我不是買咖啡! 

這個神奇了吧? 是的,你買的不是咖啡!
回到賣咖啡的例子,你選擇去便利商店買一杯咖啡,全台灣便利商店的總數約一萬家,等於走台灣任何一個角落,只要有超商,你就喝得到咖啡。所以,你在超商買的咖啡,不是咖啡,你買的是「便利」,你付了45元; 而你招待客戶去星巴克,選了一個靠窗的沙發區,拿了一杯咖啡,沐浴在外國的爵士音樂下,這個好的環境,使得談判過程,對方姿態柔軟多了,最後,你順利取得訂單。你在星巴克內,花了120元買「氣氛跟環境」,使用營造出來的第三空間,容易社交; 假日,你開著車到山裡的薰衣草森林,在布滿花草的浪漫的莊園,你與女朋友走著走著,坐在花園內的咖啡館,叫了一杯180元的咖啡,你買的是「愛情與幸福」,讓彼此開心沉浸在愛情的粉紅世界; 特別花了上萬元的機票跟住宿費,到了義大利的威尼斯,在花神咖啡(Florian),品嚐了一杯要價近500元的咖啡,那我會說你品嚐的是「世界第一家的榮耀」,你立刻拍照,上傳到社群媒體,讓遠在台灣的朋友們羨慕。
是的,你不會為了180元,跟女朋友爭吵,即便來過的朋友都說,這裡的拿鐵,因為使用的咖啡豆品質很差,所以,又貴又難喝,因為,對你來說,愛情是無價的。
消費者買的不只是產品,是產品背後的內涵價值,有人買的是功能利益(Functional benefits),享受其基本好處及實用價值;有些人買的則是心理利益(Psychological benefits),買一個好心情、好的形象、社會關係、心靈滿足,甚至,只是為了彰顯地位。

TA們要的不一樣 

不同的TA(目標受眾),要喝的不一樣! 他們雖然都是要喝咖啡,但他們其實是有不同的需求。
二十歲的女學生,在同學聚會上,點了杯咖啡,為了讓人覺得她成熟了。三十歲的女性上班族,早晨在全家便利商店,點了杯咖啡,為了提神,好為了一天做準備。四十歲的媽媽,難得今天小朋友夏令營,圖了個自由,下午,帶了本村上春樹的書,點了杯咖啡,在安靜的咖啡廳讀著。五十歲的男性業務經理,跟客人約了星巴克,點了杯咖啡,為了能讓客人可以在輕鬆的狀態下,有個好心情能順利談案子。六十歲的阿伯,約了幾個老朋友,享受咖啡店的西洋經典音樂,靠在舒適的沙發上,聊著過往年經時的故事。
咖啡,是他們用來完成他們目的的產物! 而能夠提供符合他們需求(即創造價值),就可以獲得不同的價錢。

故事的最後,我的朋友,聽懂了我說的,沒有去賣咖啡。
因為,他知道,只賣"咖啡"的人太多了!

留言

熱門文章